從陪伴中感受

回過頭細數教育這條路上,錯過許多卻也留下更多。
孩子的反應、夥伴的回饋,就在暗示我「錯過沒有關係,不要再錯過就好!

10年來經歷的營隊

🧪

十年前,小學剛畢業的我,由於大人的報名失誤,首次以小隊輔的身份參與營隊活動。記得升國二的小隊員,始終不相信我只比他大一屆。

營隊結束後,我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開啟了連續十年的營隊之旅。

🧪

2015暑 青少年科學營

🎠

2015暑 新住民家庭親子營

🎠

2016暑 新住民家庭親子營

🧸

分別兩週在不同縣市,運用相同的教案,陪伴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第一次,很真實、很深刻地感受到,家庭與環境對於孩子影響有多深。

🎠

2017暑 新住民家庭親子營

🧸

升高二的暑假,請了一週的暑期輔導,去帶營隊。該週星期一的早修,我依然先進班,因為要選幹部,可是我不想當班長,確認名單上不是我後,就放心前往苗栗。

殊不知,晚上收到同學訊息,班導師把名單改成我了:)

那時就知道「屬於我的責任,想躲也躲不了」。

🧸

不喜歡講自己成長故事的我,第一次拿著麥克風,在孩子面前說著自己的故事,看似激勵孩子,其實最被激勵的是自己!

記得活動開始前,講師警慎的提到「有些孩子容易『失言』」,當時大家的Siri「有什麼我可以幫您的嗎?」,緊張的我們都笑了XD

🧸

2019暑 新竹兒童營

🧸

第一次演要背台詞的角色,演了5天看著台下跟著我們節奏一起笑、一起驚訝、一起傻眼的孩子,緊張的我更賣力了!

那時全球疫情,在臺灣的我們像是在世外桃源🥺

👾

大一剛入學不知天高地厚,跑去教育系老師的團隊面試,錄取後才知道有一半是碩博班的學長姐,而當時我是成員當中學歷最低的。感謝那時的無畏,開啟我兒童程式教學之路!

雖然當年因為疫情最終無法順利出隊,但當時指導老師以及夥伴們持續籌備到最後一刻。收到確定不出隊的訊息,「雖然失望,但我的心是踏實的」。對孩子錯過接觸科技的機會覺得可惜,但這超過半年的扎實預備,我深知我們隨時都有機會把這一切再帶給孩子!

(然後…我就轉學了,但這一切沒有結束!!)

👾

轉到臺北的第一個學期,心心念念的就是期末能回到臺南跟夥伴一起籌備營隊。……查看更多

👾

2022暑 運算思維夏令營

💻

那時的臺灣 ChatGPT 還不氾濫,多數人尚未有生成式 AI 的概念。

跟姊姊分享到要去帶 AI 營,我們聊了近五分鐘的AI,殊不知她講的是 Adobe Illustrator😅

💻

營隊最後一天,基金會在關懷的學生數次問我「老師,我可以去哪裡上到機器人課?」,我不敢直接回答他,因為知道坊間的課程都很貴。每每想起該生失望的神情,總是告訴自己「希望有一天只要學生想學,我都能有能力提供協助」,所以更努力的投入在科技教育中,上修資教所的相關課程、加入機器人派師公司接受裝備與交流等……除此更多的是與孩子一起探索這個領域,「願有一天不論家庭資源所有孩子都能同時獲得設備與老師」。

🍱

新住民子女培力公共事務參與「混血囝仔ㄟ灶咖」,每一年討論到要邀請共餐的對象時,都會卡關,會擔心孩子不成熟的行為與反應會傷害到邀請的對象。

該年先邀請視障協會的社工,與我們分享可以如何協助視障者進行入座及用餐。

孩子從備餐的期待,入座協助的細心,餐點介紹的熱情,以及最後聽到回饋的笑容。

擔心不是多餘的,而是比孩子先想到他們可能有的幼稚行為,陪著他們一起調整,最後一起共享收穫與喜悅。

🎠

2023.10 新住民家庭親子營

用三段文字記錄,我從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深深的感受到我自身的所求與所想。

從陪伴中感受

回過頭細數教育這條路上,錯過許多卻也留下更多。孩子的反應、夥伴的回饋,就在暗示我「錯過沒有關係,不要再錯過就好!

用三段文字記錄,我從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深深的感受到我自身的所求與所想。

資源不足的孩子獲得電腦,城市的孩子同時獲得老師與電腦

  加入臺南大學教育系的SCHEMA團隊,原先只是希望能擁有教學的機會,當時第一次聽到運算思維。在團隊經歷完整的培訓後,因為疫情加上轉學以為不會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出帶,直到大二寒假被邀請回去擔任講師及隊輔,更在暑假擔任總召,帶領教育系的夥伴一起學習,一起陪伴孩子認識科技。

  在營隊的過程中,看見孩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上課、提早需多來到學校想將前一天已經完成的學習單再精緻化,不太講話的孩子盡然舉手回答問題,將科技知識與生活連結而產生的一系列的問題……雖然孩子總是給我們好多正向的回饋,但也曾經迷惘過是否要持續在這個領域當中,總覺得自己的能力能給予的很有限。直到大二暑假的最後一個營隊,在營隊結束的最後一天,基金會在關懷的高中學生一直問我「老師,我可以去哪裡上到機器人課?」,我不敢直接回答他,因為知道坊間的課程都很貴。

  每每想起該生失望的神情,總是告訴自己「希望有一天只要學生想學,我都能有能力提供協助」,所以更努力的投入在科技教育中,上修資教所的相關課程、加入機器人派師公司接受裝備與交流等……除此更多的是與孩子一起探索這個領域,「願有一天不論家庭資源所有孩子都能同時獲得設備與老師」。

當我是幸運得到幸福的,沒有理由不把這份幸福分享給需要幸運的人

  從小學參加中心的課程,到國中能開始當小志工。高二想當社工或是特教老師轉到文組,學測成績出來覺得老天爺跟我開了一個玩笑。當時以為大學可能會後悔為什麼沒填社工系,特教系是連門檻都沒到,但就在大一加入南大的USR團隊後,有一個體悟是「任何專業都有能力成為助人者」。

  每每回去支援活動,都在想除了被指派的任務外,我還能提供什麼。一直到大四再次以隊輔的身份陪伴新住民家庭,因為疫情停辦了許多年,上一次參與親子活動,是在上大學以前。這一次真真實實的感受到大學這三年多來的培訓如何展現在服務的過程中。也終於理解國中營前訓時,團長所說「從學習服務到服務學習」到底該是什麼意思。

  這次活動結束回程的遊覽車上,一個阿姨用眼神與微笑示意我坐到他旁邊「我想跟你請教教育,可以嗎?」,我大為震驚,在這之前這位阿姨只知道我是師大,但沒辦法在學校當老師(沒修教程)的學生。「我們可以聊聊」我帶著微笑回覆。在一整天的活動中阿姨看見我跟孩子的互動,不帶任何負面情緒與孩子討論為什麼有些事不能做,鼓勵孩子參與每一項活動,也技巧性的轉移注意力,避免家長與孩子的爭執,阿姨好奇我怎麼做到的。

  當下聊得很起勁,事後回想好感動,這不正是我一直在練習的嗎?「在一瞬間,接住孩子的情緒,猜想行為背後的原因,看見孩子的亮點,反饋給孩子,推動或維持正向行為」。曾經覺得自己思考時間久、反應慢,可能做不到。好感謝阿姨的回饋,也謝謝過往遇見的孩子陪我一起練習。

  自然老師賣力地講述輪軸,提到生活中的應用時,「電梯也有啊!……」看似沒在上課的球球在座位上脫口而出。接下來的課堂,球球在把玩手錶的時不時,會拋出相關的專有名詞、有思考的好奇、有意義的反應。

  用極快的速度組裝完成樂高陀螺後,積極地向老師反應,積木太少,不夠重,所以轉不久,想再拿積木,而球球的陀螺成品也非常的有結構性。

  這樣一個對科技結構有觀察、有觀念的孩子,對動物也很有概念!想讓池子裡的魚往自己方向靠近,會撿石頭往遠處丟;聽到鳥鳴能說出鳥的名稱;捲起褲管踩進泥沼抓蟹、魚、蟲。

  與球球聊著學校生活,從他口中感受到他的不自信,同時我卻也在他的種種行為上看見他的自信,看著這個孩子滿難過的,或許他自己更矛盾吧?! 我與球球三天的緣分結束了,希望我們不要錯過一個仿生專家!

  想起兩年前曾許下的願,願有一天自己能成為給得起的老師!只要孩子想學,我就有資源讓他能學。球球好似提醒著我,該開始做些什麼了!

從陪伴中感受

從兒童到親子、從小學到高中、從臺南到臺北。營隊中的陪伴、課程中的互動,感受到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差異。

從課程中探索

大三開始上修資訊教育研究所的課程,感謝當時自己的無畏。除了知識上的吸收,更多的是能與在教學現場服務多年的學長姐共同討論。

從實習中看見

學會看見孩子的亮點,學習有效的設計課程,以最大化的能引起孩子動機,讓孩子除了學會知識外,還能有更多的收穫。

返回頂端